2015年12月27日星期日

關於獨處

最近都在看著劉若英的『我敢在你懷裡孤獨』這本書,書裡提到的盡是她和她朋友“獨處”這檔子的事兒。

獨處,對我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狀態了吧!

小學到中學時期,除了上課以外的時間外,和自己相處最多的莫過於自己了。
我想,一直在心裡和自己對話,也是那時“訓練”出來的吧!

熬到了學院時代,原以為“獨處”可以暫時離開,又因為自己那不負責任的心態,回來了。
我想,那時的獨處所逼出的,除了麻木的心態外,還有差點憂鬱送醫的另一個自己。

出來社會討生活了,又因為情況特殊,再次被邊緣化了。
剛開始,的確是蠻懊惱的!
幸好,習慣孤獨和獨處的自己,能handle得來。

諷刺吧?
其實,還好而已。

看起來他媽的孤單和孤獨的獨處,其實在某些時候,自己是期待的。
只是,可能在外人的眼裡看來,或許有些許的孤僻,或,可憐。

獨處,其實難過嗎?
其實,還好,當你需要沉澱。
其實,還不錯,當你想要清靜。
其實,還不來,當你需要放鬆。

2015年12月4日星期五

職業兼假性單親媽媽

一宗憂鬱症母親殺兒子案除了可用“轟動”形容外,也讓大家關注和看到單親媽媽的辛苦和付出,網路一面倒地”撐“單親媽媽的辛苦。
無可否認,犧牲工作、朋友甚至自己生活,全心全意為家庭付出汗水和心血全職媽媽,很偉大。
不夠,對必須為討生計而必須工作家庭兼顧的職業媽媽而言,她們的付出,就會顯得渺小了嗎?
請容許我偏激的說,兩者其實都不相上下。

以前,有一名從職業女性轉為全職媽媽的朋友告訴我,當一名全職媽媽是多麼地偉大,尤其看到一直陪伴在側的孩子健康成長,是非常值得的一件事。
當時心裡OS地說,X的,我的經濟情況不如你寬裕而且我也還是處於拼錢的階段,你可以無憂無慮地陪伴孩子,不代表人人都有這個“福氣”和“資格”。

從走入婚姻到結婚生子,無論是經濟狀況還是自己的想法,都讓一直背著“職業媽媽”的銜頭,當中除了不讓自己脫節外,很大部分的因素,是因為經濟不許可。
小康之家的職業媽媽的生活,不外乎就是工作和家裡,偶爾只是會會朋友或是獨個兒去干個什麼透透氣。

我想,我比全職媽媽幸運的是,我還能偶爾去找找朋友或是獨處一下下,但只要時間知道晚上8點,就會開始焦慮不安和趕快回家。

因為工作性質的關係,也會有無法在正常時間回去陪孩子的時候,那時的愧疚心加上工作的疲累,其實跟職業媽媽總早忙到晚的勞累無異吧?

除了職業媽媽,我還是一個假性單親媽媽。
假性單親媽媽,簡而言之就是枕邊人不能常伴身邊,媽媽本身獨自肩負著照顧甚至教育孩子的責任。

坦白說,有時在街上看見雙親帶著孩子和樂融融的情景,都會很羨慕很羨慕。
老實說,每當枕邊人休假回來外出時,內心就會非常貪圖那時間不長的“家庭幸福感”。

每當自己或是孩子“按抓~按抓“時,表面除了硬撐外還能怎樣?
其實,假性單親媽媽也不必全職和職業媽媽來得輕鬆呀!


。二零二四记。

没有很坏,但都在往好的方面发展的一年。 亦是,改变的一年吧! 改变,不仅是生活上,还有人生观,有 好多好多想记录下人、事、物…… 或者,具体化的改变了。但我会觉得,以前的自己,有开始回来一些。 从盲目的生活,变成了忙碌而充实的生活。 学会,享受当下的道理。